“体EBET易博能”概念综述

  新闻资讯     |      2023-09-14 13:30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体能”这一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体能”概念的认识:体能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有效的运动训练而获得的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体能”一词在近几年的运动训练领域使用的频率较高,各竞技运动项目也在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差异,人们对体能训练的概念以及概念所描述事物内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的准确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造成“体能”概念的多义性。对“体能”概念的研究对于训练理论的发展以及运动实践的深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能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以后,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长期争论,各位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立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体能一词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1984年版《体育词典》,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体能”做出了一致的解释,只是在其外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富[2,3]。它们认为: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前两者涉及的外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等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最新的课程标准则是把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跟运动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等,后者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时身体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素质。

  国内学者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4]。他认为广义的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内容;狭义的体能通常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还包括经过后天训练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

  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多用体适能来代替体能这个概念,钟博光学者在所著的《Keep Fit》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体适能的概念[5]。体适能,即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竞技相关的体适能两大类。这种分类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类基本相似,而且两者所包含的外延也是比较一致的。

  德国著名训练学专家Hartman认为:体能是以有机体能量代谢为基础,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6]。他更多的是站在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阐述,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供给、转移和利用的速率。学者拉森(Larson)则是从生活和结构两个方面对体能进行了定义:就生活方面来说,体能是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工作能力或者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结构而言,体能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然而美国学者斯坦豪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体能进行定义,与他认为体能是人体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适应性,包括身体健康,机体功能的适应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等[7]。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加拿大的博姆帕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都表述了与体能相关的身体训练的观点:身体(素质)训练是直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的过程,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8-10]。EBET易博app

  通过查阅有关体能概念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竞技体育方面,而国外的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身体健康,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体育制度,以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制的原因,我国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其它国家高,而且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也比群众体育多,因此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的原因,中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要低一些,人们对于运动健身的投资数量有限。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理解和表述,但还是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体能的概念也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完善。在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体能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有效的运动训练而获得的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1]姜瑞华.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2501:42-44+48

  [3]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791

  [4]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3164

  [5]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4:15

  [6]刘爱杰.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1

  [7]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8]图多·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周丰,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16-320

  [9]列·巴·马特维耶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8-174

  [10]B·H普拉托诺夫著,陆绍中,张人民,黄孝瑛,译.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