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实效做加法训练成本做减法EBET易博真人

  新闻资讯     |      2022-12-16 19:52

  便携式地空导弹射击现场,寒风呼啸。“敌机”在空中飘忽不定,呼啸而出的导弹与其擦身而过……

  这些画面第一时间从射击现场传回,被投射在第74集团军某旅防空营课室内的幕布上。

  营长周农按下暂停键,将视频切换到导弹射手的射击操作画面。对照实弹射击“失误”镜头,他带领课室内多名新射手、新炮手,深入复盘检讨,分析导弹脱靶原因。

  “败绩中暗藏着打赢的‘钥匙’。”周农告诉记者,营里为了多培养能独立遂行任务的射手、炮手,鼓励新人上阵进行实弹射击。然而,上场的新手们一时适应不了新打法和复杂射击环境,跟不上靶机速度,导致射击精度不高,甚至接连失误。

  对此,他们积极从失利中汲取教训,盯着暴露出的问题,不断优化组训方法。该营根据新射手、新炮手的短板弱项,逐人制订补短补差训练方案,积极展开专攻精练,使新射手的实弹射击成绩稳步提升。

  “精准施训是科学组训的必然要求。无论个人还是部队,训练的精准度和精细度,直接关系训练质效。”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改革调整以来,他们结合组建单位众多、兵员素质不一、组训方法不同等实际,鼓励各部队区分训练对象、细化训练方案、跟评训练效果,大力推行分级分类精准施训。

  擂台上,“硬骨头六连”战士王一村几乎精疲力竭。但他仍在一个闪避之后,快速出拳将对手撂倒,夺下该旅“70公斤级”格斗冠军。

  数月间,王一村从格斗领域的“门外汉”,成为新晋格斗冠军。这背后,是该旅对格斗训练的精准规划。

  侦察科参谋陈坚瑜介绍,为破解最初格斗训练组训方法单一、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该旅采纳地方散打冠军建议,不仅将格斗训练方案具体到每个人,还细化到每名官兵的体能、力量、速度、技巧等方方面面。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即便在复杂专业训练中,精准施训也“进化”出新的高效形式。

  驾驶专业训练场上,某旅运输勤务营多型军用车辆纵横驰骋。训练场一角的调度室内,教练员安仁义通过电脑显示屏上的视频画面和各类数据参数,同时对数名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进行评定和指导。

  “有了数字信息技术支撑,我们组训的精准度和效率明显提升。”安仁义介绍,两年前,该旅为了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8”汽车能手项目比赛,抽组信息技术骨干,在训练场搭建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驾驶专业训练的实时动态监控和量化分析。

  这套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成为该旅精准施训的“利器”。训练中,调度员和教练员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行驶轨迹、监控装备技术性能、分析驾驶员操作动作,并实时逐人逐车进行精准指导。

  EBET易博

  “通过水路后甩尾再停车……”安仁义盯着电脑显示屏,通过对讲机对驾驶员进行提示,指导参训车辆快速通过深水区、土岭等复杂路段。

  “这一圈练下来,大家的成绩普遍提高了不少。”一轮训练结束,安仁义说,“这种形式的精准施训,多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科学组训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夜色如墨,某旅多名新飞行员驾机升空,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在各种“敌情”干扰下,他们顺利完成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实现预期训练目标。

  “相比往年,这批飞行员以更短的时间形成了基本作战能力。”该旅作训科科长谢坚介绍,训练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对训练资源的优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以往,该旅组织飞行训练,为了方便集中管理,单次只放飞实施同一训练课目的战机。参与其他课目训练的飞行员只能排队等候,训练时间浪费不少,训练水平提高较慢。

  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旅创新组训模式,放开单场次训练“多闸口”,一次放飞实施不同训练课目的多架战机,让难易不等的训练课目按照“一场多域、一域多层”的方式同步推进,最大限度盘活训练资源。

  “新的组训模式推行后,我们每名飞行员每周的训练时间增加了,飞行训练强度、密度大大加强。”飞行员周健平告诉记者,旅队在充分利用现有训练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增加单课目飞行训练难度。

  翻开该旅飞行训练计划,记者看到,他们为每个课目安排1名飞行教员作为训练监察员,负责综合分析训练中每名飞行员的课目熟练程度、心理和身体状况,并根据新大纲设置不同难度的特情和战术背景,倒逼飞行员苦练飞行技能。

  “现在每场飞行训练,我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提高。”训练间隙,飞行员李浩从作训包中拿出厚厚一摞航空理论资料研读。他说,如今飞行架次多了一倍,取得的训练效果远超以往的数倍。“对比训练投入和战斗力产出,科学组训的效益越来越高。”他说。

  对训练资源深度挖潜,不仅需要在训练实效上做加法,还需根据未来实战需要,在训练成本上做减法。

  以往,该旅组织应急拉动演练,几乎都是大机群出动。如今,这样的“热闹”场面越来越少见。

  “我们对标实战,对战备出动方案进行修订,战机出动方式也由粗放式转变为精准式。”该旅作训科科长谢坚告诉记者,此次出动前,他们已经对战术背景、“敌”方兵力等关键数据进行了快速分析,精准部署战机出动量、机载挂弹量、兵力投送量等关键要素,而不再盲目采取“大机群战术”进行战备拉动训练。

  演练中,某飞行营营长王瑞雪带领战机编队,圆满完成任务。复盘时,他总结说,随着战备训练越来越精准,指挥流程、保障配置等越来越科学,战鹰出动时间大幅缩短,每个架次都练出了最大效能。

  “以往组训相对粗放,起飞架次、弹药消耗、飞行小时、油耗等成本都比较大,但实际训练成效却不一定达到预期。”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引导部队以实战为标准,以追求最大训练效费比为导向,通过科学组训,让训练场上的每一颗子弹、每一滴汗水都发挥出最大效能。

  虽曾驾机掠过山岳丛林、海岸滩涂等各种地形,也应对过各种战局,某陆航旅一级飞行员郑丹面对眼前的对抗演练形势依然感到吃力——

  “‘敌’防空火力时常出其不意,而我方的进攻异常艰难。”演练开始没多久,郑丹就满头大汗。他说:“这样的极限对抗最能有效检验战术战法,打起来带劲!”

  铁翼飞旋,狂飙掠地。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敌情”,郑丹在友邻战机的火力掩护下,突进至山谷内的某关键点位。机舱内,某特战旅的特战队员们快速索降至地面,向“敌后”隐蔽穿插。

  “‘斩首’成功。”演练接近尾声,郑丹终于从耳机中听到特战队员的最新战报,顿时舒了口气。

  “组训方法科不科学,就看是否符合战斗力标准。越是贴近战场的训练,越能经得起实战检验,也就越科学。”该陆航旅旅长孙焰说,“科学组训就是要不断提高对抗难度、强度、危险度,真正练出打赢硬功。”

  近年来,第74集团军在各级演练考核中,从难从严设置战术条件,用困境、绝境、险境考验各级指战员,把“顺风仗”从训练场彻底剔除,改为劣势危局,让官兵们在各种困难条件下锤炼实战本领。

  前不久的一次实战化演练中,由于“敌”方密集炮火攻击,某勤务支援旅负责保障的指挥方舱车,出现通信、电源、油路等多个系统故障。

  战情紧急,为缩短抢修时间,指挥员抽调来自3个连队的4个修理小组同步展开作业。由于各维修小组协同配合不足,检修进程未能紧密衔接,耽误了大量时间,贻误战机,最终导致整场演练败北。

  “真正的战场比演练更残酷。演练失败恰恰说明我们的组训还不够科学,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复盘检讨中,该旅党委一班人将提升各保障模块间的衔接配合作为下步组训重点。

  他们创新开展模块编组协同训练,将几十个修理专业按武器装备性能划分成10余个模块化编组,设置多损点、同步修的战损维修训练课目,让不同模块编组在协同训练中摸索配合技巧、衔接时序,最大限度减少抢修时间。

  此外,该旅创新构建“一所四库”模块化后装保障模式,让卫勤、修理、运输等多种战场保障力量进一步模块化编组,通过让不同模块平时协同训、战时协同保的战训耦合方式,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协同配合,让训练效能真正“事半功倍”。

  “运输无人机升空投送战场物资,野战医疗所前出抢救伤员,新型装备抢修车对战损坦克实施自动化抢修……”新一轮演练中,导调组将系列任务指令密集下达给该旅。各类后装保障小组快速出动、密切配合,高效完成一系列战场抢救抢修任务,验证了模块编组协同训练这一科学组训方案对提升战时保障能力的促进。

  “科学组训是一种不断完善提高的状态,永远都是进行时。”该旅领导说,“未来战场,科学组训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