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ET易博app带你全面了解功能性训练

  新闻资讯     |      2023-04-23 20:05

  本文摘自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第24卷第5期42-46页。作者 Mel C. Siff 著名的运动人体科学家和生物力学家。这篇文章发表于2002年,但是因文章内容仍具有非常好的科普教育意义,即便今日看来,依旧受益匪浅。

  现如今,功能性训练被盲目崇拜和滥用,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功能性训练的认知是浅薄且滞后的。此文章科学定义了“功能性”训练且区分与“非功能性”训练的差别,也提出了“功能性”训练的优势点与局限性,以及何为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希望此文章能够让大家明晰功能性训练。

  在体能训练界,很多的训练理念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演变成一种流行,一种狂热崇拜,最近比较流行的就是所谓的「功能性训练」。

  虽然这个话题已经在运动训练和康复领域被讨论、讲授了很多年,但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一些教练开始吹捧这种形式的训练,认为只要采用功能性训练就能自动改善训练者的运动表现。

  因此,「功能性」现在似乎也变成了一种热潮,就像瑞士球、核心训练、肌肉孤立论、“慢即安全”、“有氧运动最好”之类的训练理念一样。“功能性训练”的热度太高,以至于它的支持者们给人创造了一种印象,仿佛其它所有运动训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低效的或徒劳的。

  在上世纪80年代的 NSCA 和其它体能类大会上,我谈到 PNF 可以作为一种综合的“功能训练”系统,PNF不是“另外一种拉伸方式”那么简单。但我当时难以料到,功能训练后来竟会引发这么多的误解。

  不幸的是,太多太多的健身人群从那时起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盲目狂热,这种狂热源于他们错误应用或错误解读了“功能性训练”或“功能性康复”。而“功能性康复”这个词其实在治疗领域上已经使用了很多年。

  如果进一步追溯的话,“结构”和“功能”这两个术语在科学界和治疗领域都已经存在很多年。前者指的是物质逐渐形成有机体的生长现象,后者指的是有机体的运作方式(可以参考 McNeill Alexander 的相关书籍)。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最原始的定义应用到运动训练领域,那么结构训练就应该是提高身体各个系统的水平和发展,而功能训练就应该是改善这些系统的运作方式和运动输出方式。从这本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结构是跟随在功能之后的,这个道理在 PNF 和其它治疗形式中仍然可以看到。

  现在太多的专业运动员和健身者混淆了“专项性训练”与“功能性训练”,这个情况非常普遍的发生在无器械训练,多维空间运动,或运用瑞士球、泡沫轴、摆动板的平衡技巧训练。这并不能精确描述一个旨在提高运动表现或代谢特异性的训练过程。

  因此,在体能训练领域,各种运动和训练体系通常会被分类成“功能性”或“非功能性”两类,但其实这曲解了功能性训练原本的内涵。当我们打开一本体能或健身杂志,或参加一场健身大会,往往都会接触到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无处不在。

  因为非功能性训练其实并不相同或相似于一项既定运动下的动作。我们能否武断地认为对于从事像橄榄球、爆发力举重、摔跤、足球这类运动的运动员而言,行走、游泳、肱二头肌弯举、爬楼梯、空手道、击剑等运动完全是非功能性训练?

  我们可以说这些运动可能对于提升运动员某些机能素质不是最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断定像这样的运动就是非功能性的,甚至是多余无用的。如果一个训练体系对于软组织和骨骼增加方面的提升作用比对神经肌肉的提升作用大,那么我们不能肯定地说,骨骼结构的增多并达到最佳水平在任何程度上都不会增强运动能力。

  很明显的是当人们提及“功能性”或“非功能性”时,很多人经常混淆一般训练或特异性训练,以及单关节和多关节的训练方法。

  功能性不仅仅取决于训练本身,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像运动模式、运动员的个体特征、运动次数、训练周期、动作方式、训练阶段、与其他训练的交互作用、运动员当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整体的训练安排以及其他的变量。

  一项运动在某一时刻具有高度的运动特异性和功能性,在另一时刻或是某些情况下(如疲劳或轻度损伤)却可能属于无功能性运动。

  现在让我们假定,当提到功能性训练时,大多数人实际上指的是“神经肌肉功能性”。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的准确性,比如假定仰卧起坐或奥林匹克举重是非功能性运动。

  首先,所有的功能性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神经肌肉和代谢功能的角度来检查每一项运动,而功能性运动最终会表现指标提高。如果我们把假定的功能性的概念贯彻逻辑始终,只有这时练习本身才是完全具有功能性的,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在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的肌肉、关节和动作模式都相同的动作。

  因此,如果我们把仰卧起坐和奥林匹克举重视为对于任何复杂的运动动作都不具备功能性的练习,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仰卧起坐、悬垂举腿、腹横肌训练以及任何一个其他流行的健身房运动同样都是非功能性的。换言之,如上文所言,除了我们试图通过训练来提高自身的运动或日复一日的锻炼之外,没有一种运动是真正的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的假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前提假说,即相同的外部动作模式总是由相同的、特定的肌肉动作产生。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前提假说是不正确的。

  例如,研究证实,能够执行几种不同关节动作的肌肉并不一定在每个动作中发挥它的所有功能(1,2)。例如,臀大肌能够伸髋或者外展髋关节,但没必要同时进行髋关节的伸髋和外展动作,且其伸肌力矩可能也促进髋关节内收(7)。众所周知,腓肠肌是膝盖的屈肌和脚踝的伸肌。实际上 Zajac和Gordon 已经成功展示下列复合动作:a)同时屈膝关节和踝关节跖屈;b)同时屈膝关节和踝关节背伸;c)同时伸膝关节和踝关节跖屈。

  一些运动、健身、治疗师等专业人士认为功能性训练总是“多维度”的,而非功能性训练通常是单维度的。但是,EBET易博官网体能训练是运动的特定形式,所以功能性不仅仅与多维度、整体性(所有的动作都需要神经的互相协调)、力量变化有关,而且在于体力活动的产生(运动种类,在既定条件下的运动,疲劳水平、精神因素、伤病史等等)。

  在这要强调一点,功能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它不能在没有明确界定其范围和限制的情况下,笼统地涵盖所有情况。

  功能性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孤立的个体,所以它目前是一个被严重误用的术语。但我们知道,健身、运动和健康市场上总能迅速出现适合推销服务和商品的词语和观念,所以我们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对一些健身客户、理疗师、运动员所认为是新颖独特的术语产生怀疑甚至是被他们误导。

  功能性训练的有趣点在于发现在快速、缓慢、简单、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不同反应,以及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参与到动作过程中二者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3)。这是为什么某些(通常缓慢、有限范围内)蹲起动作、瑞士球平衡动作、器械动作不能很好地转变成功能性训练的原因之一。

  被广泛运用的瑞士球、摆动板以及其他不稳定表面平衡练习可能并不是恰当的功能性训练,因为它们与实际运动情况相比,涉及到了很多支撑点变化和各种力代偿策略。但是这些应对支撑点变化策略的动作包括踏步、肢体抓握动作等是人体在不稳定情况下的常见反应,可以帮助人体更好的保持稳定的直立姿势。

  相悖于某些说法,上述的反应并不仅仅是我们保持平衡的最后手段,它们往往在重心接近支撑基础的稳定极限之前就开始发挥作用。此外,当被试者需要保持平衡时,他们往往依靠上述反应,而不是固定的“髋部支撑策略”,这在球类和其他平衡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功能。

  补偿性的踏步反应通常缺乏预期的控制因素,这些因素总是出现在非补偿性的踏步反应中,例如在走路或跑步的初始阶段。即使不缺乏,这些预期的控制在快速补偿动作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功能价值。此外,补偿性踏步动作的控制会在横向失衡时变得困难(6,9,10)。

  此外,瑞士球表面的硬度和材质以及其他兼容的平衡机制所涉及到的运动反应,在功能性上与体育运动无关,尽管有些人反对这样的说法。不可预知的平台转移导致的踏步反应在经过前、后、侧三个方向的研究后,发现它是足底皮肤传入神经的3个特定方向和状态共同作用产生的:

  诚然,对于不了解“全面性”训练重要性的人群来说,“功能性训练”可能会有助于提升他们提高训练特异性的意识,但除了这个优点以外,也会导致对训练一连串的误解。在这里,主要问题是现代功能性假说的推行者往往也无法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功能性训练。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后一种训练是唯一一个能够提升运动功能性或专项性表现的训练,这种观念带有很严重的误导性和局限性。这种方法表明所谓的“非功能性”训练方法不会对运动表现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善。

  因此,在整个训练周期的任何阶段,一般的健身方法,如高强度训练、游泳、瑜伽、弹力带训练、太极等等这些运动,可能被肤浅的认为是完全不合适或多余的运动方式。许多体育专业人士和体育科学家认为这些方法也许在训练过程的任何阶段,对运动员的提升都不是最高效的,但他们却可以满足其他的训练需要,比如增多肌肉、恢复运动、灵活能力、局部肌肉力量增强、灵敏能力、康复。

  的确,在某些时候它们可能不是最好的训练选择,但是并不代表需要武断地禁止一些运动员对它们的使用,尤其是当它们有利于提升个体或集体的可塑性和积极性的时候。

  在这可能有一个被遗漏的点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一般包括一个整体机体准备期(GPP)和一个特殊机体准备期(SPP),换句话说,在准备阶段的特殊时间内,结合特异性与一般方法来为运动员量身定做的一种训练方法。这是所有训练的系统化和周期化的精髓所在。

  然而,在这一点上理解Matveyev的经典周期化模型是非常关键的,它不应该被简单地或是错误的应用或被错误地理解成GPP和SPP总是相互独立而且从来不会重叠或相容。他的经典周期化模型已经被很多西方教练使用和滥用。

  实际上他本意是,一般训练方法有时会在SPP中起作用,然而特异性训练方法有时可能在GPP中起作用。此外,一般和特异性方法在机体准备期的占比取决于运动员的等级水平。这是这么多不同的周期模式被设计出来的重要原因。

  任何训练期间都可能包含GPP和SPP,这取决于当时的训练目标。尽管GPP没能直接提升功能性训练技能,但是它为SPP奠定了基础或者满足某些机体需要,像骨骼肌肥大、稳定性、代谢(生物动能)功能。它们并不发挥SPP类型动作的功能,仅仅只是在必要的地方加强它们。

  执行任何一种训练活动都要基于运动的经济性和高效性,如果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补偿活动中,而不能使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获得显著提升,那么就应该重新调整训练方案。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并不是万能的,尽管它在所有的运动准备阶段都至关重要,但它只是整体训练过程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什么时候、如何进行功能性训练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功能性训练的占比应为多少,而不是排除其他方法,把它作为唯一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发挥功能性训练的价值。

  它与很多教练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任何体育运动的最具独特性和功能性的运动形式就是运动本身,所有其他所有的补偿性训练都是多余的。当然,这将对整个体能训练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它完全基于体能训练在所有运动员的整体训练过程中发挥有效、安全的作用的概念。

  一些“功能性训练”的支持者认为,仅在1个或2个维度训练肢体,不会提升运动员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甚至可能会破坏现有的高效模式。虽然缺乏专项训练和过度使用这类方法确实可能在运动学习中造成这类问题,但认为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招致如此问题是误导和错误的。

  我们是否真的相信,单平面的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卧推、蹲等运动都不会给运动员带来任何好处或者甚至这些运动会给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任何训练形式的使用,无论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都基于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比如一个既定运动方法能否在既定时间内产生积极的效果,以及减少或添加任何训练方法是否能改善这种情况。

  最好不要把任何一种训练称作“功能性的”,而是说这个训练能够提高一项既定运动的“功能性”。因此,无论何种训练手段或是器械(功能性的、非功能性的、恢复运动的、娱乐性的,或在任何特定时间可能需要的任何东西),重要的问题是你所设计的特定的运动方案拥有一个“功能性”的目标,或者能产生一个“功能性”的结果(在既定动作或运动中能提升表现)。

  功能性不一定是由输入(特定的练习)决定的,而取决于整体训练方案(包括一般的和特异性的训练方法)后的输出(表现)决定的。

  因此,尽管我们不停地争论,却依旧无法就什么是“功能性”训练或“功能性力量”达成一致,但毫无疑问的是,由运动员表现的变化能够准确衡量所有功能性。简而言之,我们应该用结果来定义功能性,而不是接受关于什么样的个人练习可以被认为是“功能性的”的不合理的、不准确的、商业化的主观观点。